當一個老人變成小孩的時候,老人就是童書的主角。這是我看完Owl at Home (by Arnold Lobel)後的感想。看童書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這個主角到底是小孩?還是其實是一個返老還童的老人?不難會有意外的發現。
Owl at Home裡面有五個故事,但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主角——一個獨居的貓頭鷹,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有一天,外頭冰天雪地,貓頭鷹一直聽到有人在敲門,後來他發現原來是「冬天」想進屋取暖,貓頭鷹好心的打開門讓「冬天」進來,結果沒想到「冬天」把家裡搞的一團亂,貓頭鷹生氣的把「冬天」趕出去。
第二個故事:一天晚上,貓頭鷹蓋被子的時候發現被子的尾端有兩個突起物(其實是他自己的腳),他很害怕這兩個突起物,他擔心在他睡覺的時候,這兩個怪東西會越長越大,他抓狂的想逮住他們,但把被子掀開的時候,卻什麼也沒有,當他把被子蓋回去準備就寢時,怪東西又回來了(這是當然的,因為那是他的腳),貓頭鷹在床上翻來覆去,跟這兩個怪東西奮戰,最後他放棄,跑到樓下的椅子上度過這一夜。
第三個故事「Tear-Water Tea」(眼淚茶)是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這個故事很優美、很文學,很有深意,也正因如此,被我識破這絕對不可能只是一隻小小貓頭鷹的內心世界。貓頭鷹拿了一個茶壺,開始想傷心的事,然後哭泣,這個茶壺要蒐集牠的眼淚,好烹煮一壺好喝的眼淚茶。貓頭鷹想到了哪些傷心事?
"Chairs with broken legs,"
"Songs that cannot be sung because the words have been forgotten."
"Spoons that have fallen behind the stove and are never seen again,"
"Books that cannot be read because some of the pages have been torn out."
"Clocks that have stopped with no one near to wind them up."
"Mornings nobody saw because everybody was sleeping,"
"Mashed potatoes left on a plate because no one wanted to eat them. And pencils that are too short to use."
壞掉的椅子、掉在爐子後面的湯匙、走不動的時鐘、吃剩的馬鈴薯泥....這些都訴說著一個老去身體的悲傷,也呼應了Owl at Home的第一頁,作者Arnold Lobel說此書是獻給他的Grandma(For Grandma),我想像著,這隻貓頭鷹是一個失智的獨居老人,每天在他的屋子裡走來走去,把周遭的東西擬人化,開始了自己想像中的生活。
喝完了眼淚茶後,貓頭鷹研究起樓梯,他在樓上與樓下間來回奔波,因為他一個也不願意忽略,他希望樓上與樓下都有人陪伴,最後他選擇坐在樓梯中間;最後一個故事是貓頭鷹去賞月,然後他發現月亮一直跟著他,他卻無法帶他回家,因為月亮太大了,他難過這個朋友終究離他而去,卻在睡前發現月亮就在他的窗邊,因而開心的安穩入睡。
在五個故事中,加加最有感覺的是第二個故事,其實這是很容易猜到的,因為第二個故事最好理解,也最具象。他一邊讀故事,一邊要我把棉被給他,他一直重覆一個動作:把棉被掀開,然後哈哈大笑地說,"The bumps were gone!" 我其實也不是很清楚,加加是否知道這個bumps就是他的腳?但總之,他喜歡這個故事。
【媽媽的話】
當我們拿到一本童書時,往往會假定書中的主角,是一個小孩子年紀的人或是動物,因為童書的閱讀對象設定通常就是兒童,也都用小朋友的觀點去展開、鋪陳一個故事。然而,這樣的邏輯卻不一定都對。在這本書中,當加加把貓頭鷹當作是跟他的朋友、同學,一直去模仿貓頭鷹蓋被子、掀被子去抓被子裡面的突起物時,媽媽看到的,卻是一個很可愛的、搞不清楚狀況的老人,糊塗到連自己都不知道那個突起物就是自己的腳。
加加媽媽發現讀童書的新樂趣,因為這本書在媽媽手中時,媽媽讀到的是另一個故事。
【關於本書與作者】
本書的作者Arnold Lobel,他得過許多大獎,除了Owl at Home(中文譯本為貓頭鷹在家),他還有許多知名作品,包括Frog and Toad系列(中文譯本是青蛙和蟾蜍)。雖然他的故事屬於兒童文學,但我覺得也很適合有童心的成人閱讀,大人、小孩讀起來各有各的樂趣。在閱讀分級上,他的書全部都是給4-8歲、難度All I can read 2的讀者。相較於All I can read 1,在這些故事中,你不會看到刻意的比較級、反義詞句型與用字,也因此,故事好像更好看了。